伴讀,半獨

刊載於溫哥華港灣

原來到溫哥華「伴讀」其實是「半獨」! 「陪讀」更是賠上自己的貴婦人生啊

「國內的環境實在太糟了,空氣差、壓力大,每天看孩子苦讀睡不到幾小時,天天大考小考不斷、孩子成天悶悶不樂,看了真是心疼死了!我決定帶著孩子去溫哥華念書!」接到貴婦梅根的抱怨電話,我忍不住笑了起來,多麼熟悉的語調,這番台詞可以無縫銜接的適用在溫哥華每一個華人家庭裡!

梅根這一群早年嫁入好門的年輕富太太們,夫唱婦隨陪老爺念書去,雖然名義是陪夫婿攻讀學位,家鄉人們眼紅的仰望星空,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(雖然這倒也是真的,一來北美的空氣清新汙染少,二來高緯度地區看到月亮位置較低,也難怪月亮顯得又大又圓!),殊不知小貴婦天天在家洗手作羹湯的不只是賢慧,實在是高昂的物價和遠距離的交通,哪經得起小夫妻天天外食,研究苦讀都來不及了,兩人也難以悠閒地遊山玩水四處旅行,好不容易夫婿拿到了學位,挾著海外歸國學人的優勢,回到國內打拼,身價一路水漲船高,真也過了幾年優渥的貴婦生活,兒女自幼上名校、接送有司機,陪讀有家教,打掃有阿姨,一身貴氣的名牌時尚穿著,天天找尋米其林餐廳享受美食、到高級飯店喝下午茶、逛街、SPA、做瑜珈、有氧、健身,炒股票、參加藝文活動……樣樣少不了貴婦們的身影。

而當兒女們日漸長大,貴婦團媽咪們的討論的議題就成了「XXX移民到XXX去了……」「XXX的孩子到XXX去念書了」「XXX的孩子申請到國外XXX的學校了」自此,梅根的貴婦生活的矇上一層迷茫的色彩,陪公子到國外讀書去,變成她不得不跟上的流行步伐!

查了查發現,原來伴讀還真是個職官名!早在宋、元、明等代就設置,專門陪伴王室子弟讀書。《儒林外史.第二三回》:「萬家他自小是我們這河下萬有旗程家的書童,自小跟在書房伴讀。」《紅樓夢.第八回》:「自己也有了個伴讀的朋友,正好發奮。

昔日陪老爺念書的跟得夫人,如今跟上潮流陪公子「伴讀」,飛機一落地她忽然驚覺,沒了老公在身旁,原來「伴讀」其實是「半獨」!「陪讀」更是賠上自己的貴婦人生啊!人到異地得先求生存再求生活,國外找工作不易,男人們打拼事業工作負責家計,不敢輕易離職放棄國內高壓高薪的生活,只好讓老婆當先鋒,帶著孩子先到國外適應生活。

買車、找房、開戶、參加學校日、接送孩子上下學、參加活動、添購日用品、烹煮三餐、假日還得想方設法的幫孩子找同伴打球、旅遊、健行、登山……語言不通、環境不熟、沒親沒戚、沒伴又沒朋友,一雙纖纖玉指沒過了幾個月,就已經是指禿皮枯、更別說不再是華服錦衣、日日笙歌、天天趕場保養做美容護膚SPA喝下午茶的悠閒日子!孩子小的天天親自餵養、把屎把尿;小學階段的天天親自接送、參加各式校外活動;中學生的更慘,有的孩子每天回到家關上房門玩遊戲打電動、有的孩子則是成天與本國國際學生相處,一年半載也難得說上幾句英文!家境優渥的成天逛街購物、開名車啖美食…..網紅視屏裡不都是這麼演嘛!

我問梅根:「妳確定真想過來伴讀?」

她淡淡地回答:「生兒育女,不都是為了孩子嗎?」

陪伴孩子的方式雖然有很多種,但是能陪在身旁其實就是一種幸福,父母們養兒育女酸甜苦辣的滋味點滴在心頭,但孩子們有歸屬感,父母們生活也有衝勁和目標,伴讀的生活也許只是生命中的某一個階段,只是過了這段彼此依偎陪伴的需求期,日後父母親想要再陪伴子女,或許也就失去的伴讀的意義和機會了!教養教養,要養也要教,學會「教」了的陪伴,再談論「養」的方式吧!

「歡迎妳加入伴讀媽咪的行列,」我說,與孩子相伴,永遠是生命中最值得記憶的歲月!

woman looking at sunset
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.com

IMG_8123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