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移民異域的人而言,不論相隔多麼遙遠,故鄉始終是自己的根,心底魂縈夢牽的家園。

歷經三年的策劃,展出了七十多件藝術品,包括水墨畫、蝕刻版畫,木刻、網版和平版印刷作品,以及大型紡織品。通過對她所居住和旅行的地方進行獨特的藝術探索,從作品解讀這位橫跨太平洋兩岸與東西文化橋梁,遊歷世界、一生充實精彩的版畫家探索自我的文化旅程。
Anna出生於溫哥華,典型的海外的移民後裔,父母祖輩眼中的異域他鄉,卻是自己的故鄉家園,尋根溯源之路,彷若是漫遊在兩條交錯的時光軌跡中中探尋自我,透過藝術的表達而呈現東西文化融合與兼容並蓄,獨特而奇幻的經驗,跨越時光和文化,呈現出圓融飽滿而又意境深遠的美感。

說起Anna不凡的事蹟,要從她的父親黃公禮的故事開始說起,在1911年8 月11日,從廣東台山縣裡僅有三十戶農家的小村莊,憑藉著村人集資籌款讓他移民來到溫哥華,1913年在唐人街創立了溫哥華傳奇的老字號趨時裁縫(Modernize Tailors),屹立華埠103年,黃公禮的長子黃光大畢業於卑詩大學的機械工程系,黃光澤畢業於土木工程系,兩兄弟曾立志擔任工程師,卻礙於當年盛行的排華風氣,沒有雇主願意錄用,兩兄弟憑藉過人的好手藝,承襲趨時裁縫更將它發揚光大,成為溫哥華時尚指標;排行第八的是西門菲沙大學(SFU)前校監黃光遠;排行第五黃綽英(Anna Wong,1930-2013),更成為加拿大傑出的藝術家和版畫大師。
父母親雅好旅遊,在他們環球之旅的期間,年輕的Anna 肩負照顧家族兄弟姊妹,善於烹飪長於裁縫的她,為家族創立Anna 學校,設計了從縫紉到烹飪及藝術一系列的課程,凝聚了眾人的情感也鼓舞家族成員探索世界的啟蒙。1953年,Anna開始在裁縫店裡擔任簿記員,學到了諸多織品和裁縫的知識,這也成為她在日後網版印刷和大型的織品創作靈感與技巧的來源。黃公禮前瞻的思維與教育方式,鼓勵子女培養開放的國際視野,23歲的Anna與25歲的姐姐Hellen進行了橫跨加拿大的火車之旅,最終抵達紐約居住了兩個月,罕以想像在當年的環境中,會有家庭鼓勵兩名年輕的女子獨自旅行!
Anna從6歲起就開始在唐人街文疆中文學校學習書法,一直到16歲止;1957年,27歲的Anna 跟隨父親到了香港,她在香港跟隨嶺南派大師高奇峰的高徒趙少昂學習國畫一年(1958-1959),得力於迥異於傳統細膩描繪的筆法,她以寫意抽象的筆法描繪花卉蟲鳥。其後Anna 開始在Vancouver Art School就讀,但直至1962年,32歲的她才申請成為該校全日制學生,在VSA就學期間,受到現代主義的衝擊與省思,以及當代師長們的影響,她的畫風明顯轉變,從流暢的曲線到愈發密集層疊的版畫圖像,不論是木刻版畫、網版印刷、蝕刻版畫、拼貼與平版印刷,越發得心運手。畢業時她同時獲得Charles H. Scott Award和Emilly Carr的獎學金,她的作品更被陳列在個別的展覽間。
由於20 世紀60 年代,加拿大缺乏設備精良的版畫機構,Anna 以Emilly Carr的獎學金申請進入紐約普拉特平面藝術中心Pratt Institute ,不到一年的時間,就應邀在校內執教(1967-1986)長達近二十年,後期的時候,她在夏季時則回到人亦罕至的卑詩省的Quadra Island小島上的工作室進行創作。
初到紐約時,她窩居在聯合廣場附近一處暖氣不足、10英尺見方的房間裡,在周遭高樓林立、熙來攘往的的都市叢林紐約, 她的作品卻出現樹葉、花草、蕨類等溫哥華意象的自然元素,用柔和的藍綠灰黃色系呈現抽象的楓葉與松針。會場中,懸掛著大型手染棉拼布壁掛,名為草木蔥郁(Weeds Grow Lush and Green), 細膩的拼布是Anna與擅長手工織品的阿米希人(Amish)共同製作,一片片拼布都是她以繁複的製版印刷手染而成,也高度呈現來自裁縫世家的她,將家族巧手縫紉的技巧融入在版畫的作品裡,這一幅作品長x寬為256.54cm x251.46cm,正是她在紐約小小的斗室裡完成的巨作,幾乎等同工作室面積大小的作品,得以想像當年隻身在異鄉的她,用一針一線織成對家鄉濃濃的思念,拼布中細膩的花草葳蕤,濃郁繁茂,正是溫哥華草木濃郁的樣貌,如今更是家人所珍藏的作品。
從1978年到2006年,她曾經七度旅遊中國,其後運用相片拼貼印刷,中國長城、佛陀畫像、頹圮的城牆、荒原、駱駝、格柵、塗鴉、漢字、英文、書法、詩詞…..她的作品不單跨越多媒體範疇,更橫跨溫哥華、紐約和中國等地域,從60年代的穿越千年前的敦煌文化。

作品反映中西文化 獲譽加拿大版畫大師
當美術館舉行展出時,排行老六的黃美英和九弟黃光惠和家族多位成員多次出席參看展覽,深深以黃綽英為榮。1980年代曾經陪伴姊姊黃綽英回到中國敦煌訪問的黃光惠,也在現場講解五姊黃綽英的作品。他提到當時從北京,經蘭州,到達烏魯木齊,再驅車前往吐蕃然後到敦煌。他和黃綽英在敦煌時,拍了許多當地的照片,其後黃綽英創作一系列以敦煌為主題的版畫時,黃光惠所拍攝的部分相片也成為姊姊版畫中的素材。黃綽英曾七度到中國遊覽參訪,可以想見她對於這個對父執輩而言的「家鄉」,是如何的仰望而珍視,萬里長城,明陵駱駝、敦煌飛天女樂圖,莫高窟壁畫,及毛澤東的詩作,反覆出現在她後期的作品裡,而她也將自己的作品捐贈給北京國立美術館。
耳聞黃光惠提及Anna曾說:「當我在作品上署名之後,這些作品就會為自己說話(speaks its words) 。」Anna並沒有花太多時間推銷自己的作品,而是不斷努力的創作與授課,所以她的作品也就罕為世人所識,曖曖內含光的溫潤,沒有商業的包裝與包袱,反而讓她的作品呈現不同的風格。本拿比美術館館長Ellen van Dijnsbergen及助理館長Jennifer Cane在簡介時表示,黃綽英是加拿大的版畫大師,她在溫哥華長大,年輕時學習中國文化和書法,讓她擁有強大的中國文化背景,但她和她的家人們也同時吸收西方了文化,所以在她的作品反映出兼蓄並融的中西文化,這也正是展覽命名為「雙路旅人」的原因。
Anna 黃遊走在不同城市,居住過諸多不同的地方,歷經不同文化的衝擊,彷若是遊走在是雙路上的旅人,尊重多元文化與重視族群融合的加拿大,Anna的生平事蹟與創作更凸顯了時代的意義與重要性,透過加拿大遺產博物館協助項目部的撥款,本拿比美術館得以首度採中英法三語進行說明,詳細介紹這位加拿大土生土長的華裔女藝術家,不僅廣邀華裔人士參與,也希望讓更多的加拿大人認識藝術的瑰寶。
有幸在展覽期間擔任口譯解說員,當我拜讀著Anna的傳記、省視她的作品時,知悉我們擁有共同的祖籍-廣東台山,成年之前我們都未曾到訪過所謂的祖籍家鄉,同住在溫哥華這個城市,心中有著無限感懷。Anna二十歲初就染上痼疾,嗓音沙啞的她恬靜嫻雅,用藝術與廚藝凝聚家人的情感與向心力,成為家族的礎石,用藝術與廚藝凝聚家人的情感與向心力,一位才華洋溢的華裔才女,慷慨、自信、獨立、堅忍不拔的創作態度,追尋豐富的內在文化與外情感的創作的歷程,正是她留與世人的的典範,哲人已遠,典型在夙昔!
記2018年黃綽英畫展
相關連結,請參考本拿比美術館https://www.burnaby.ca/Things-To-Do/Arts-and-Heritage/Burnaby-Art-Gallery/Exhibitions/Anna-Wong–Traveller-on-Two-Roads.html